全國人大代表、康恩貝集團董事長胡季強在接受《中國經濟信息》記者采訪時說:“為全面脫貧攻堅做出自己的貢獻,是我作為一名企業家應有的責任和擔當。產業鏈扶貧是一種好形式,我們一定要堅持做好。”
去年全國人大浙江代表團參加政府工作報告審議,胡季強在會上作了題為《落實五大發展理念,創新產業鏈扶貧機制》的發言。他們產業扶貧所取得的成績受到了國務院有關領導的肯定,大家也對他們下一步如何做細、做實、做活產業鏈精準扶貧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。會后康恩貝集團立即做了部署,首先啟動了公司在云南曲靖沾益區、文山基地所在鄉鎮的全方位精準扶貧工作。結合公司多年的產業鏈扶貧實踐經驗,提出康恩貝要走一條使農業增效、產業增值、農村增綠、農民增收、企業增力的新型扶貧道路,不僅要做到“授人以魚”,還要“授人以漁”、“授人以愉”。去年8月與當地政府簽訂了協議,要通過產業扶貧、金融扶貧、教育扶貧的方式,助力該區炎方鄉的500多戶1600多名貧困人口在2017年實現脫貧,并推動形成長效的造血致富機制。同時,幫助基地所在鄉村建立“小康鄉約”,扶貧的同時,扶志亦扶智。2016年底,康恩貝在云南、浙江等地共流轉、租用土地近12萬畝,累計投入資金逾10億元,建設中藥材標準化、規模化、產業化種植基地,構建起了“種植—提取—生產—銷售”的全產業鏈,惠及當地近2萬困難農戶,每年每戶可因此增收1.5萬-7萬元,個別土地、勞動力多的可達8萬-10萬元。
為提高當地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,康恩貝集團邀請農業專家累計培訓人員達1.6萬人次,使村民有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,收入大幅增加,鄉村常見的留守兒童、贍養糾紛現象顯著減少。在種植基地,公司就近聘用留守村民,妥善解決殘疾、老年農民的就業,確保“人人有活干”。林下套種和基地的四季養護則確保了農民“季季有活干”。2016年,康恩貝云南下屬希美康公司著手對沾益珠江源景區進行連片開發,將根據統一規劃創建8萬畝“珠源杏海生態旅游景區”,結合炎方鄉民族文化特色、自然景觀及當地土特產品,大力發展生態鄉村旅游業,培育旅游大品牌,為當地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。
產業鏈扶貧解決了“誰來扶”“扶持誰”“怎么扶”等問題,實現“六個精準”的統一;通過產業扶貧,企業和農業、農村、農民捆綁形成“利益共同體”,以產業鏈末端效益回溯至產業鏈源頭,將貧瘠土地多、老弱勞動力多等致貧因素轉化為增收致富的資源,實現“富民強企”的雙贏。
反貧困是古今中外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。消除貧困、改善民生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,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。十八大以來,我們黨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“四個全面”戰略布局,作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點工作,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大力實施精準扶貧,不斷豐富和拓展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,扶貧、脫貧工作取得了新的顯著進展。有理由相信,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,凝心聚力,精準發力,苦干實干,就一定能夠打贏脫貧攻堅戰,全面建成小康社會,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。